- 积分
- 16673
- 最后登录
- 2023-11-15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11-5-18
- 回帖
- 374
- 精华
- 1
版主
- UID
- 8
- 威望
- 7
- 机械币
- 3244
- 活力
- -32
|
工业机器人似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目前,随着科学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用工荒”现象越来越多的出现,旨在将更多劳动力从生产线上解放出来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获得了加快发展的动力,成为国际上增长迅速的产业之一。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2011年全球机器人销售数量同比增长38%,生产工厂每1万工人中平均已有55个是机器人。其中,韩国是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每1万名工人中的机器人多达347台。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则是全球增速第一。2011年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达到9500台,同比增长50%以上;其市场保有量已突破5万台大关,达到52290台,与韩国同比由2009年的二分之一弱增至二分之一强,与德国同比由四分之一增至三分之一强,与日本同比则由九分之一增至六分之一强。可见,与先进国家差距的缩小还是相当快的。
比尔·盖茨日前曾高调预测说,“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机器人或将成为后移动时代,一件改变世界的大事。”这位世界首富还戏称“如果自己现在20岁,一定会把机器人作为创业目标”,显示了他对机器人产业的信心。
但是,由于劳动力水平、价格、技术等因素,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替代人工
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用工荒越来越频繁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今年2月21日,华创证券机械行业分析师曲小溪发布研究报告称,“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驱使企业由‘招工难’逐渐走向‘停招工’,自动化生产线特别是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成为企业替代人工的首选。”
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企业富士康的选择便是一个佐证。近日,有媒体报道,富士康大量缩减了招工指标。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除了代工业务大量缩减,还与其“百万机器人”计划有关。该项计划2011年底公布时,富士康总裁郭台铭表示,2010年富士康在山西晋城园区研发的机器人已经下线,2011年产能为1万台,2012年将达到30万台,2014年后达到百万台。至2016年将建成“世界最大智能化机器人生产基地”,富士康应用工业机器人将实现常态化,在某些车间机器人将扮演生产的“主角”。
作为中国装备制造巨头,上海电气(601727,股吧)集团亦对机器人产业多有探索。除了与日本发那科株式会社合资组建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工业机器人销售、推广和服务以外,上海电气亦在旗下多家企业推广使用工业机器人。
1993年,其旗下的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首吃螃蟹”,在生产车间尝试使用机器臂,至今已投入使用30多台机器人,2013年将增加到78台,至2015年更将达到180台。而在电站临港工厂,2008年建厂初期就诞生了国内首例机器人硅钢片叠装系统;上海发电机厂从2012年8月29日至今,已连续在HMP系列产品多台次投入使用定子铁心自动叠装机器人。
在上海电气研究室史卫国看来,依托上海发那科能提供工业机器人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上海电气逐步推广和应用工业机器人,具有别人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
此外,通讯巨头华为、中兴等亦都开始了工业机器人的采购应用,足见中国制造走向智造的升级发展势头。
而从整个制造业发展历史来看,工业机器人的出现可以说是必然的趋势。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就在机械手和操作机的基础上,采用伺服机构和自动控制等技术研制工业机器人;1960年代初,美国研制成功两种工业机器人并很快地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应用;196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用21台工业机器人组成了焊接轿车车身的自动生产线。此后,各工业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研制和应用工业机器人。
由于具有充足的劳动力,中国的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从上世纪70年代进入相关研究领域,直至新世纪初才得以规模应用。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5月,工业和信息部正式发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划。作为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器人产业在中国迎来了战略性发展契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