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厌之求 于 2011-5-16 21:14 编辑
合资的由来 11月17日上午,郑建民,这个新上任的哈一工一把手,并没有给等待答复的职工带来令他们满意的回答。郑能做到的就是告诉大家:"这些问题厂里一定会解决,但眼下厂里一时拿不出资金。明年4月底以前,肯定会为职工解决这些问题。" 同样,郑建民也没有给记者一个满意的答复。对于记者提出的就合资问题向他进行采访的要求,郑建民也婉转地拒绝了。不过,在此次与职工的见面会上,记者听到郑建民是这样评价这次合资的:"原本应该是先改制再合资,现在这个事情恰恰拧了。" 应该说,哈一工之所以选择合资这条道路,还是与它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了解,在哈一工原董事长崔国民上任之际,该厂已经连续多年处于亏损的状况。据有关资料显示,最高时亏损达到6000万元。为能尽快摆脱窘境,该厂想尽了各种办法,但由于包袱沉重、亏损较多,即使是已经获得了国家批复的项目却仍得不到银行的贷款,企业发展陷入窘境。 当时的市场环境是,国外著名的刀具制造企业多数已经进入中国,而且市场份额逐渐攀升。外来的压力以及内在的弊端,迫使哈一工不得不走上寻找投资方来拯救企业这条路,在当时这种做法也符合黑龙江省国企改革的思路。 哈尔滨市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是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最多的城市之一。据了解,2002年,黑龙江省加快了国企改革的步伐,为此,该市的国企改革任务更为繁重。据统计,该市国有企业有1500多户,而根据计划,该市2005年要有90%的国有企业启动改革,其中70%必保完成。2004年和2005年是哈市重要的改革年份,但企业多、任务重、改革阻力大都是摆在该市有关领导面前令人头疼的问题。 作为改革重点之一的哈一工同样令哈市有关方面头疼。由于包袱重等原因,哈一工的改制迟迟没有进展。据说为了寻找投资方,崔国民在任几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了。 不过,于今年6月16日召开的第十六届哈洽会,使得哈一工与格里森合资有了契机。 据了解,按照当时市里的战略意图,如果在这次会上哈一工能与外资签约,不仅能加快哈一工的改制步伐,也能吸引到重量级的外国投资者,并且还可以实现该市"退二进三"的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可谓一举多得。 但据记者从有关方面获得的信息,哈一工与格里森合资并非一帆风顺。就在行将与格里森签约的前期,哈一工内部高层对合资并不是十分认同。 据了解,这其中最大的争议就在控股权的问题上。在这一问题上,哈一工遇到了与本报早期报道的"杭齿合资"相似的困惑,即中方坚持控股,而外方则咬着控股权死死不放。 谈判几经停顿,事态发展也几度处于僵局之中。此时,该市领导以及哈一工的主管单位---哈尔滨机械控股有限公司的领导找到了哈一工的高层,通过反复沟通,哈一工高层的观念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认为与格里森合资后,不仅能得到企业所需的发展资金,也能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而且职工的待遇也有可能获得提高。综合考虑之后,哈一工最终在合资协议上签了字。 据了解,哈市是按照"不求国资独大"的原则来推进哈一工合资的。在引资方案中,该市向投资者承诺,参与合资合作的资产都是哈一工的有效资产,至于债务、人员、企业办社会等各种包袱都与此无关。据悉,为了增加合作的可能性,哈一工的项目规划还按照产品特点分别立项的方式与国外企业对应合资。对于这种分别立项、分别合资的办法,该市称其为"分解式改制"。 据记者从哈尔滨市有关部门了解,目前由于缺少改制资金,哈一工正式的改制方案还没有最终确定,所以改制也没有进入实质阶段。但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哈一工改制后的组织框架是成立哈尔滨第一工具(集团)公司,下设一工格里森刀具合资公司、一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螺纹刀具合资公司、通用刀具合资公司、斯劳特刀具有限公司、一工普威特镀膜有限公司、装备有限公司以及钢铁有限公司。据称,哈一工的拉削刀具厂未来也将纳入这一框架,具体事宜还在磋商之中。 现在,哈一工除成立一工格里森刀具合资公司外,今年年初还有一家合资公司开始投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