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抢了人的饭碗? 释放新信号:市场渴求"蓝领"
“别只看到机器人抢了人的饭碗,别忘了它将孕育新岗位,比如机器人生产研发人员、维修工程师……社会绝不是不尊重技术与劳动,而是对技术的需求将更高。”读到中国南方制造业在今年春天投用“机器人员工”的消息,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陈嵩这样告诉记者。
与陈嵩的判断类似,在人力资源专家看来,基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大气候,南方企业用工方式的改变是在向“技能”致敬。令他们着急的是,教育领域乃至社会都还没做好足够的应对准备。
市场对蓝领“狼吞虎咽”
一家在华网络图书销售企业的仓库里,几千平方米的空间仅需两人运作,由于借助高度信息化手段,系统会根据提示启动机械臂抓捞所需物品,分包投递。
如同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产业工人捣毁“抢走了他们饭碗”的机器,许多人对此事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在向“手艺”泼冷水,技术工人将因此失业。
“恰恰相反,机器人或者说高度机械化的出现本身是迫于人才缺口巨大的压力,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尤其是正处于结构升级的制造业。”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说。
技能人才,又被市场亲切地称为“蓝领”。业内用“狼吞虎咽”来形容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但这点,并没有引起外界足够的注意。
今年1月,北京一场有关中职生发展的新闻发布会上,一组数据引来非议,它说:过去5年,中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中职生的就业率有这么高?”“有没有水分?”面对记者的诘问,编者之一的陈嵩有些激动,他说,“一切有据可查。”
这组数据实则出自《2012年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这是中国首部聚焦中职生就业情况的报告,由教育部策划编写。而比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中职生的就业率确实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过去多年的平均就业率: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为87%、90.7%、90.6%。
“过去五年,全国中职毕业生有3000万,他们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人力资源支撑。”在陈嵩看来,中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是我国产业升级、快速发展的缩影;而产业的升级,也对技能提出更高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