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厌之求 于 2011-5-22 10:30 编辑
3.1、法规要求的符合性分析 从表2的试验结果可见,三个车型都存在不符合法规要求的情况。 A车型:门锁系统在碰撞中被全部锁死,碰撞后所有车门无法开启,将手伸入车内,将中控锁打开后未遭受撞击的右侧车门才能够打开,不符合法规要求。 B车型:不符合法规要求的直接原因是安全带失效,碰撞后假人被严重侵入的车门从司机侧座椅上挤出来,安全带上固定点脱落,试验后假人落在了副司机座椅上。 C车型:车身、约束系统都没有问题,但是假人的胸部伤害指标超过了限值。 3.2、各车型侧面碰撞试验结果的特征分析 对MDB和试验车的冲击加速度波形进行积分,可计算出碰撞过程中试验车和MDB的速度变化曲线和侵入量变化曲线。如图11、12、13所示为A、B、C车型侧面碰撞速度变化曲线。图14所示为三个车型MDB侵入量曲线。 表3列出了A、B、C三个车型的重量、碰撞中试验车最大车速、MDB最大侵入量的关系。 表3、三个车型的最大速度、最大侵入量(碰撞速度50.5 km/h)
车型 | A | B | C | 车重 | 1100 kg | 1400 kg | 900 kg | 最大车速 | 6.5 m/s | 5.6 m/s | 8.6 m/s | 最大侵入量 | 533 mm | 631 mm | 481 mm |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总结出下述特征: 碰撞中试验车的速度与试验车的质量成反比,被代表“平均车”的MDB碰撞后,试验车质量越大,碰撞后的速度越小。重量较大的车辆侧面碰撞中遭受的冲击较小。 碰撞中MDB的侵入量主要取决于车身侧围刚度。A、B、C三个车型中,C车型碰撞中的侵入量最小,B车型在碰撞中侧面结构发生坍塌,侵入量最大。C车型是较新的紧凑型轿车,其质量虽然小,但由于侧围刚度大侵入量却是三个车型中最小的;B车型是三个车型中车身结构最老的车型,侧面梁系结构存在缺陷,在侧面碰撞时B柱位置的车身地板、顶梁发生屈曲,无法抵抗侧面碰撞。 假人头部伤害指标HIC值与接触速度直接相关,重量小的C车型HIC最大;重量大的A、B车型HIC较小。从三个试验看,ECE R95法规的侧面碰撞中,假人头部伤害HIC一般不会超标。 假人胸部伤害指标与车辆侧围与假人的接触速度相关,C车型虽然侵入量较小,但是B柱在车身腰线位置产生了塑性铰,车门内板在假人胸部位置的侵入速度最大,并且由于C车型质量小,碰撞中试验车速度较大,造成了胸部伤害值超标。A车型下部刚部较小,大量的侵入变形集中在假人腰部以下,所以胸部伤害较小。 假人腰部和骨盆位置的耻骨接合力指标在ECE R95法规的侧面碰撞中均没有超标。但是由A车型下部刚部较小,大量的侵入变形集中在假人腰部以下,骨盆位置的碰撞力很大,耻骨接合力已经接近法规限值。
4、三种车型侧面碰撞安全性缺陷的分析
4.1、车身结构缺陷 B车型存在的问题是车身结构存在严重缺陷,该车型是国外70年代的老车型,在车身梁结构设计中完全没有考虑侧面碰撞安全性要求,车身上没有完整的侧面梁系结构,遭受侧面碰撞时B柱下方的车身地板、顶梁位置发生压溃变形,MBD侵入到乘员舱内,挤压司机座椅。表4所示为B车型碰撞前后司机座椅的变形量,碰撞中座椅侧面被挤压,坐垫位置的变形量达到260mm,碰撞后司机座椅宽度仅280mm,无法安全地容纳司机。根据人体尺寸,碰撞后座椅宽度不应小于400mm,才能够安全地容纳车内乘员免受挤压伤害。 表4、B车型侧面碰撞中驾驶员座椅的变形量
位置 | 碰撞前 | 碰撞后 | 变形量 | 坐垫中部宽度 | 540 mm | 280 mm | 260 mm | 坐垫后部(臀部)宽度 | 470 mm | 230 mm | 240 mm | 座椅靠背(腰部)宽度 | 540 mm | 285 mm | 255 mm |
4.2、车门锁结构缺陷 A车型存在的问题是中控锁结构的联动,被撞击侧侧门的变形量很大,而车门锁的联动机构就在车门内板中,对车锁联动机构进行分析,必须确保在侧面碰撞中不能发生车门的联动锁止。 4.3、假人的胸部伤害 C车型存在的问题是假人胸部伤害指标超标。其主要原因如下: 质量较小的车型在侧面碰撞中试验车冲击后速度较大; 侧围刚度分布不合理,B柱在腰线位置产生了塑性铰,造成车门内板在假人胸部位置的侵入速度最大; 车门内板没有很好地软化,如果车门与假人接触的部位充分软化,吸收部分碰撞能量,也能减缓假人胸部的伤害。
5、改进措施的分析
从B车型的碰撞试验结果分析,70年代的老车型必须进行车身结构的改进才能达到ECE R95法规的侧面碰撞要求。这种车型在我国还普遍存在,有些甚至是目前市场上销售量相当大的主力车型。如果我国颁布实施侧面碰撞安全法规,这类车型面临淘汰。这类车型通过结构的小改动难以满足侧面碰撞法规要求。 从A车型的碰撞试验结果分析,国外80年代后期的大中型轿车只须进行较小的结构改进就能满足ECE R95法规的侧面碰撞要求。并且由于大中型轿车车辆重量较大,碰撞中由MDB传递给试验车的动能较小,试验车速度较小,一般假人伤害值不会超标。该类车型的侧面碰撞安全性改进从法规角度出发对侧面安全气囊没有需求,匹配安全气囊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C车型是比较典型的侧面碰撞安全性缺陷,对于小型轿车,由于其车辆重量较小,碰撞中由MDB传递给试验车的动能较大,试验车速度较大,一般存在假人伤害值超标的可能性。该类缺陷的改进有下述两条途径: 改进车身结构:消除B柱车身腰线部位的塑性铰,使车门侧向侵入变形下移,降低车门内板与假人胸部接触的速度,从而达到降低胸部伤害的目的。图15所示是该改进方案的原理图。 匹配侧面安全气囊:由于车身改进的工作量很大,而安全气囊已经被市场普遍接受,对于侧面碰撞的该类超标完全可以不做车身改进,匹配侧面安全气囊,通过胸部的侧面安全气囊,吸收车门内板与假人接触时的碰撞能量,缓和冲击,达到降低胸部伤害的目的。图16所示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侧面安全气囊,安装在座椅靠背上,胸部气囊用于保护胸部,使之达到ECE R95法规的侧面碰撞要求,头部气囊对ECE R95法规作用不大,主要用于侧面柱碰撞事故形态的头部保护。
参考文献: [1]陈晓东。轿车侧面碰撞试验方法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3月。 [2]Tomohiko Ariyoshi. A CAE Application to Body Structure Development for Motor-vehicle Lateral Collision. TOYOTA Technical Review, Apr. 1997. [3]Hisaaki Kato. Side Airbag System. TOYOTA Technical Review, Apr. 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