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ISO14001标准条款和理解要点 4.1总要求 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 理解要点: 建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从决定开始到形成一体系,包括体系的策划、设计和体系文件的编写,组织机构的配置和人员、资源的安排等。保持则是体系运转过程中对出现问题的改正,在新情况出现时的调整修订,以及必要的支持性活动等。 4.2环境方针 标准条款: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 a) 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包括对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组织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的承诺; 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 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并传达到全体员工; f) 可为公众所获取。 理解要点: 环境方针是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宗旨和方向,是组织总体方针中的组成部分,环境方针体现了组织管理者对环境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承诺。标准要求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制定一个环境方针,并对方针的制定提出6个方面的要求,其中主要的内容是提出两个承诺和建立一个框架。 4.3规划(策划) 规划阶段包括了环境因素、法律与其他要求、目标和指标及环境管理方案这四个内容,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启动阶段。 4.3.1环境因素 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以及可以期望对它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便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环境目标时,考虑与这些重大影响有关的因素。 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1. 理解要点 标准要求组织有一个或多个程序,程序的作用是确定、评价、更新环境因素,特别是重大环境因素。这一条强调的是对程序要求,不是对环境因素本身的要求。程序应能够满足确定环境因素及判断其重要程度的,并在出现新问题时及时更新,确保体系的要求。 环境因素的考虑应包括:三种状态、三个时态和七种类型。 三种状态是: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 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七种类型:①大气排放;②水体排放;③废物管理;④土地污染;⑤对社区的影响;⑥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⑦其他地方性环境问题。 4.3.2法律与其他要求 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它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适用法律,以及它所应遵守的其他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 1. 理解要点 对环境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遵守是组织环境方针中必须予以承诺的,也是组织环境管理中的重点。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是组织评价重大环境因素的主要依据之一,所以组织要有法律、法规意识,要主动去了解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要及时更新,要有相应的程序和途径。这里强调的也是程序的要求,强调的是组织有获得这些要求的程序,而不是法律本身。 组织应设立并保持一个程序,以便适应当前随着环境意识增强、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逐年更改的情况,从而能够确定并获取所有已经批准发布的,适用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法律、法规和其它应遵守的要求。 4.3.3目标和指标 标准条款: 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并形成文件。 组织在建立与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要求,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 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并包括对预防污染的承诺。 1. 理解要点 组织的环境目标是依据环境方针制定的具体环境目的,是环境方针的具体体现。要实现这些目标,组织需要确定环境控制指标。制定具体的指标。 标准要求组织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凡属可行目标要具体要量化,指标应是明确并可测量的。在制定组织目标、指标时,应考虑设置可测量环境表现的参数,为环境管理和体系运行提供信息。 目标、指标是根据其环境方针,考虑组织的规模、经济、技术等情况制定的。 4.3.4环境管理方案 标准条款: 组织应制定并保持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环境管理方案,其中应包括: a)规定组织的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如果一个项目涉及到新的开发和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应对有关方案进行修订,以确保环境管理与该项目相适应。 1.理解要点 环境管理方案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规定职责,二是实现的方法和时间表。其中包括:职责落实、资源配置落实、技术措施落实、完成的时间要具体。 环境管理方案通常应包括: •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指标的要求; •详细的行动计划、时间表及方法; •方案形成过程的评审和方案执行中的控制; •项目的文件记录方法。 4.4实施与运行 本阶段共包括有:机构和职责;培训、意识与能力;信息交流;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编制;文件管理;运行控制及应急准备和响应。 4.4.1机构和职责 标准条款: 为便于有效的环境管理,应当对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管理者应为实施与控制环境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技术以及财力资源。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专职的管理者代表,除了其他职责以外,还应明确他(们)在下列方面的作用、职责和权限: a)确保按照本标准建立、实施与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b)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绩效以便评审,并为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依据。 1.理解要点 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需要组织的全体员工的参与,因此,不能认为只有环境职能部门才负有这方面的责任,组织内的其它所有部门,都不能置身事外,这与ISO9000有较大差异,ISO9000要求覆盖组织与指定产品或服务质量有关的生产环节,不涉及全部的组织活动,而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必须覆盖组织的所有部门和活动。 环境管理体系是结构化的体系,对于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人员应有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并配备相应的资源。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是分级的,逐步细化的。机构与职责是与组织的管理机构相适应,并配置必需的人、财、物。 组织结构和职责是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关键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许多是由于职责不清、权限不明确造成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特点就是分清职责,严格界线。 4.4.2培训、意识与能力 标准条款: 组织应确定培训的要求。应要求其工作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人员都经过相应的培训。 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使处于每一个有关职能与层次的人员都意识到: a)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他们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环境效益; c)他们在执行环境方针与程序,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包括应急准备与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d)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从事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人员应具备适当的教育、培训和(或)工作经验,胜任他所担负的工作。 1.理解要点 标准首先强调了组织应根据自身的性质、规模、人员素质确定培训的需求范围,制定和保持培训程序。 培训是手段,而提高环境意识,达到必备的能力才是真正目的。为此,管理者代表应对人员胜任所需的经验、能力和培训的水平加以确定。标准中特别强调了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人员应经过相应的培训,从而胜任他所担负的工作。 培训内容一般可以包括: •确定员工培训的需求,制定一份不同层次的培训计划; •评审培训方案与法规或组织要求的符合性; •针对工作的组织专门培训; •制订可接受的培训内容; •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 4.4.3信息交流 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a)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 b)与外部相关方信息的接收、成文和答复。 组织应考虑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部信息的处理,并记录其决定。 1.理解要点 信息交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内部各部门各层次间的交流:二是与外部的交流。 信息交流是双向的,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交流都应有相应的程序,并有相应的记录反应出交流的效果与成绩。 环境管理体系的监测、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结果,应传达给组织内部对其环境运行具有职责的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