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解钢铁等过剩产能 百万职工何去何从?
作为能源产业集中区的河北,如何淘汰过剩产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涉及的人员安置问题,更是焦点中的焦点。
在河北省2014年召开的工业转型升级会议上,该省提出了化解产能过剩“6643”工程。即:到2017年压减6000万吨钢铁、61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燃煤、3600万吨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产能。据测算,全省因压减过剩产能和治理大气污染,将涉及职工106万人。
106万职工面临岗位转移
106万名职工涉及岗位转移,让许多人联想起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时的情景。但业内人士认为,“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河北省人社厅就业处处长陈晓坡分析说:上一次的国企改革是在集中区域、集中时间、集中人群中进行的,而此次化解过剩产能是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实施的。河北各级政府做了充分准备,坚持“结构调整、职工安置、债务化解”三个方案齐备才能实施,绝不是简单地把职工推向社会。
“同时,20多年过去了,人们就业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自主择业、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就业市场日趋多元,劳动保障政策更加完善,失业人员的‘托底’工作更加有力。”陈晓坡说。
但不管怎么说,化解过剩产能给河北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深刻而直接的影响。
以钢铁业为例。2013年11月24日、2014年2月23日,河北集中实施了两次拆除过剩产能设备的“周日行动”。两天时间,涉及唐山、邯郸、承德、秦皇岛、邢台、张家口等6市23家企业,压减炼铁产能1127万吨、炼钢产能829万吨。截至2014年初,河北全省化解钢铁企业产能涉及4万名职工。
调查显示,这4万名职工中,已有52%的人员通过转岗、转产留用等渠道得到了安置,14%的人员实现了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19%的人员返乡转移就业,11%的人员通过其他渠道实现了就业。
但到2017年呢?河北需压减6000万吨钢铁。而这只是一个行业需要交出的“答卷”。
据测算,从2014到2017年,河北全省平均每年因压减过剩产能和治理大气污染,要向社会释放下岗人员25万人左右。再加上每年原有的岗位供求缺口15万个,每年岗位供求缺口达到40万个,就业总量压力进一步加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