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284
- 最后登录
- 2019-1-9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11-6-11
- 回帖
- 33
- 精华
- 0
村里打铁的
- UID
- 337
- 威望
- 0
- 机械币
- 252
- 活力
- -1
|
年薪30万无人应——透视我国高级技工匮乏症
2014年最火的一个帖子,看后不免伤感,今天分享给大家,楼主始终觉得,中国不缺少高级技工,缺少的是证明高级技工的环境,久而久之,技工成为了大家远之避之的职业,当前做销售、看齐管理中层是每个年轻人的理想,静下来甘心做技工的人太少了,以至于馅饼砸下来都没有人能接住!以上是楼主的轻浮看法,希望大家不要带着悲观的情绪阅读该文!
当前,大中专学生就业压力之大,从人山人海的招聘会中就可窥见一斑。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许多企业开出年薪28万、30万的高价,竟然请不到一名高级技工。
深圳市近一年里连续几次向社会公布的“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中,高级钳工的平均月薪多次超过硕士研究生的平均水平。北京市统计局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也显示,社会急需的月薪超过5000元的“十大职位”中,高级技术工人就占了4个;一些企业老总发出“找一个高级技工比找一个工程师还难!”的慨叹;近日更是传出上海某企业70万聘请日本的下岗高级技工的消息。
何为高级技工?
高级技工,就是高级技术工人,在企业中的身份就是工人。他不同于普通工人之处在于高级技工拥有的专门技术能够解决企业的关键技术问题,所以在企业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据悉,培养一名高级技工需要20年,所以决不是粗通技术就可以称为高级技工。这种高薪聘请技术工人的行为也绝不能等同于前几年社会上所谓的“脑体倒挂”。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为60%,中级工比例为35%,高级工比例仅为5%;而在西方国家中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通常要超过35%,中级工占50%左右,初级技工占15%。
缺口有多大?
在成都市日前举行的第11届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聘请会上,四川一个企业开出年薪30万的高价聘请高级技工,但未能如愿。江苏昆山的一些企业喊出“年薪28万聘请高级电焊工”的口号,依然良将难求。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素来是耕读传家,现在“技工荒”也成为制约该地区发展的瓶颈。即便在装备制造业实力颇为雄厚的上海市,目前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也只有6.2%。据上海市经委预测,未来3年内上海市年均高级技工的需求约为1.8万人。
上海、山东、广东、浙江等地爆出过高级技工月薪五六千、年薪十几万的冷门新闻,不少地方正在酝酿出台向一线高级技工倾斜的工资政策,有的地方政府在公开的工资指导价位中,将汽车修理工等技术工人的最高年薪定在相当于或高于博士的水平。更有甚者,部分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还不到60%,而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还没有毕业就已经被预定一空,就业率高达99%之多,特别是汽车修理、数控机床、检测等专业更是供不应求。
物以稀为贵。价格杠杆向供方市场的倾斜反映了中国当前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稀缺的现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目前中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为7000万名,在技术工人的队伍中,高级技工仅占3.5%,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按照“十五”规划,中国高级技工的比例应当达到15%,目前高级技工的缺口高达数百万。
稀缺原因
我们可以肯定高级技工的高薪并不是新闻媒体的哗众取宠,各地高级技工岗位人才奇缺现象恰恰说明了高级技工行业的特殊价值。这种稀缺度决定了其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的优势地位是必然的。但在下岗工人的数字日益攀升,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普遍不理想的情况下,高级技工为何能出现稀缺状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级技工的缺乏症应当是我们长期以来畸形的人才观、对职业教育的误解、长期的社会传统文化积淀以及错误的社会风气引导的合力产生的结果。
畸形“人才观”作祟。高级技工虽然是身怀绝技的技术人才,可能在企业为难之时力挽狂澜,但在整个社会的人才评价体系中却得不到认同和承认。不管是高级技工还是普通的工人,在工厂中一样都要到一线的车间劳动,一样是颐指气使的对象,其身份远远不如车间的办公室人员高。
“高级技工”在社会的人才评价体系中不属于“人才”之列,其与干部、管理人员的身份、地位都不相同,工资、奖金、住房、福利待遇也不似干部和管理人员有既定标准,而是完全由市场调节。
尽管按照国家规定,技术工人应当享受同级工程技术人员待遇,但大多企业干部和工人的分配还是壁垒分明。按照现行政策,企业从外地引进的外省市高级技工只能作为聘用的劳务工,无法享受到相应的待遇。
有关部门曾做过一份近千名技工问卷调查显示:在“你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一栏中,46%的人回答“工资待遇低”;12%回答“只重学历不重能力”。采访中,一些技工说:“这些年,技术工人在不少企业算不得人才,劳动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激励措施雷声大雨点小,再加上下岗、失业等,都伤害了我们的感情。”
这种畸形的“人才观”直接导致了“高级技工”后继无人。
“轻工”的社会传统使然。我国国民意识中一直存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所以才会出现成都市人事局人才市场管理处的一位负责人说的“在不少人的观念里,总认为只有在管理岗位上才能施展才华,得到升迁的机会,而事实上,高级管理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趋于饱和,高级技工岗位人才奇缺状况已经展现。”
我国自孔孟时代起就有轻视体力劳动者的倾向。“学而优则仕”是几千年来对读书人较好的前途出路的一种共识。当前农村中仍然有很多人将考上大中专当成是“鲤鱼跳农门”的惟一途径,也是完成“从农村到城市”转变的重要一步。而如果没有考上大学去当“工人”则被认为是没有前途的。尤其我国现阶段企业纷纷改制裁员,小企业破产无数,工人下岗越来越多,工厂中的工人工资严重缺乏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又不够完善,工人随时有下岗待业的危险。基于对这种现实状况的分析,即使要选择中等职业教育,许多家长也愿意让孩子报考将来可以变成“干部”身份的中专而不是技校。
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最近,新浪网、北京易迈步教育研究院和北京晚报在网上联合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7.8%的人认为上高职也能成才,暗示了接近73%的受访者并不认可上高职是成才的途径。
北京一位读高三的学生说:“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高职,而且对于高职的去向和所学的东西也不了解。如果考不上高等院校的话,我会选择复读,而绝对不会想到去报考高职。”另外有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认为高职就是为了毕业后找工作而设立的,在迫不得已时才会选择读高职作为退路。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也认为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读名牌高校,读职业高中是毫无用处的。相对于其他的教育类型,家长们并不了解高职教育的性质、特点、层次、类型以及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等,以至于他们宁可让孩子复读也决不去高职花“冤枉钱”。而且社会上“考不上大学可以读高职”等的传言,使家长认为高职就是大学落榜之后的退路,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这些都影响了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风气以及舆论引导。我国前些年形成的社会风气,不是务实,而是一味追求上大学的升学率。虽然现在强调素质教育,不再“惟分数是问”,但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心目中,升学仍然是第一要务。而且在各个学校的考量中升学率也是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
另外,现在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都是出入写字楼的“白领”、“金领”,似乎他们就是事业成功的化身。他们笔挺的西装,风度翩翩的形象和“蓝领”们满身的油渍形成的对比在公众的选择中已经形成了潜在的价值判断。
在具体的工作层面,这些年追求人才高学历带来了人才消费虚热,不少企业扭曲了用人标准,片面追求高学历。招聘广告上一律要求本科生以上学历,或者研究生学历,冷落了掌握着绝活的高级技术工人。
社会风气不承认高级技工为人才,人们在潜意识中也已经默认了这种状态。即使作为高级技工本身,他们也未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
上海市上重厂曾经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引入了两位优秀技术工人,并为他们及其家属解决了户口问题。两位“蓝领”工人表示:“我们做梦也没想到,一个工人也能和博士、高级工程师一样作为人才引进,拿到上海户籍,堂堂正正进入上海。”这说明在他们的心目中,工人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身份地位上还是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发展前景
目前,许多省市已经认识到了高级技工稀缺对制造业等的制约作用,并不断出台新政策,比如对高级技工施行年薪制、高级技工享受政府津贴等等。
同时,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看,高职学校毕业生的毕业分配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已经呈现出优势。而且,随着加入世贸后,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就更加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出大批适应现代加工制造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在客观上也能够对技术教育的推进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就在高级技工广东告急、全国告急之时,日本高级技工正通过有关民间组织与我国联系,有意来华“再就业”。上海市已经通过人力资源公司的运作以70万的高价引入日本技工。这一事实已明白地传递出一个信息:随着全球性产业大转移的进程加快,如果国内技工的素质、技能达不到要求,最后将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二是大批“洋技工”来抢饭碗。
内忧外患的现状对我国的技术教育形成的压力已经日益凸显。社会急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呼唤尊重技术精英的社会氛围的回归。虽然技校多年以来的惨淡状况使得这一状况并非一日就可以扭转,但技术教育迎来“第二春”将是指日可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