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45|回复: 2

[农业机械] 土地集中、发展大农机,是不是盲目决策?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8

回帖

101

积分

初入机械村

UID
631
机械币
87
阅读权限
10
发表于 2016-8-9 10: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土地集中、发展大农机,是不是盲目决策?

要说起农业机械的作用,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比如农业机械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显著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美国将农业机械化作为20世纪50个伟大成就之一,也彰显其重要地位。

确实,特别是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不仅功率大、速度快,还能够同时进行几种作业的联合作业,有利于抢农时、争积温、抗灾害、降成本,而且它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制造和调节,以完成高精度的作业,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定位”作业。

农业机械的作用就是“减少投入,增加产出”。

农业机械的作用非常多,业内专家和行业专业文献都进行了详尽的叙述。但是,笔者以为,农业机械只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减少投入,增加产出”,另外还有一个相对差不多的说法,叫“提高投入产出比”,但之所以不用后者表述,下文笔者还会解释原因。

所以,其他诸如减轻劳动强度、保障农时等,都是为“减少投入,增加产出”这8个字服务的。如果减轻劳动强度不能提高产出,或者达不到减少投入的效果,那劳动强度的降低就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保障农时的目的,不也是为了提高产出么?

农业机械还有一系列作用,如果从本质上分析,你会发现,他们确实都是从两个方面,即“减少投入”或“增加产出”,来达到“提高投入产出比”的目的。但是,你会发现,“减少投入”和“增加产出”是一对矛盾。也就是说,当你减少投入的时候,势必会影响到产出的减少;而要想增加产出,也必须要增加投入。这样,才是符合逻辑的,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的。

所以,要保障“投入产出比”,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减少投入”,一方面是“增加产出”,两者是互斥的,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虽然“减少投入”和“增加产出”都能够达到“提高投入产出比”的效果,就好比增大分子或者减少分母的做法,但两者之间却存在本质的区别。

10

主题

18

回帖

101

积分

初入机械村

UID
631
机械币
87
阅读权限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10: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减少投入”对应的“投入产出比”是“经济型”的
“增加产出”对应的“投入产出比”是“规模型”的

如果用数学的方式来回答,相对比较好理解一些。“投入产出比”好比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方程有两个“根”,一个是“减少投入”,一个是“增加产出”,两个“根”都能达到“提高投入产出比”的效果。只不过“减少投入”这个“根”,对应的“投入产出比”是“经济型”的,而“增加产出”这个“根”,对应的“投入产出比”是“规模型”的。

这两个“根”的含义很显然,“经济型”就是“少投入,但产出不少”,来实现“投入产出比”的提高;而“规模型”达到“提高投入产出比”的路径是,用“多投入产出也多”的方式达到最大化的产出。举例来说,前者就像日韩模式,讲究精耕细作;而后者更像是欧美模式,讲究大投入、大产出。

日韩模式和欧美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单产的最大化,也就是在一亩田里想尽办法提高产出,换言之就是讲究土地的利用“效率”;而后者注重单产投入量,也就是一亩田产出的平均成本要低,换言之就是讲究“规模效益”。无论是日韩还是欧美,他们采取自己的做法“提高投入产出比”,都是有人家的道理的。

首先来看欧美模式。欧美模式的代表在北美,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他们对待农业生产的理念是什么呢?如果读过曼昆(N.Gregory Mankiw)的《经济学原理》(原版),你就会发现,他第一个问题就是问:“如果美国小麦丰收,那农民是高兴还是烦恼呢?”

他用供需理论解释道:“如果小麦产量高,价格就会下降,农民未必就能挣更多的钱。”为什么?因为在北美人均可耕地面积很高,美国人均可耕地面积在0.53 hm2,而加拿大更是高达1.34 hm2, 美国人均耕地面积虽然不是太高,但美国农业就业人员占比却不到2%。如果他们粮食产量太高,反而会产生浪费,造成“不经济”的现象。所以,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加拿大,他们的粮食单产都不是很高,为了抑制粮食的过度生产,他们甚至采用休耕政策。

再来看下日韩模式。日本和韩国人均耕地惊人的相似,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人均耕地面积都是0.03 hm2。所以,为了能够保证有限的土地,尽量产出更多的粮食,他们必须精耕细作。当然,也受到地块大小的影响,但他们并没有大规模的土地流转。

反观中国的情况,一个人均耕地面积为0.08 hm2 的农业大国,近期行业一味发展大农机的理念,多少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东北等地区耕作环境和欧美相似,采取大农机发展理念,这点无可厚非;但作为中原地区,也在一味求大,甚至不惜一切办法的搞土地流转,发展大农机,确实有点让人看不懂。特别是最近中原地区拖拉机功率不断上延,“大马拉小车”本就产生不少浪费。

况且,我国目前人均粮食自给不到国际粮食安全线的 400 kg,如果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似乎现在更应该追求精耕细作。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土地流转不好,而是觉得现在一味求大的理念不太合适。即便是东北地区,为了保证足额的粮食产量,是否也要考虑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大”也要有个限度吧?至于土地流转,更应该研究出一套合理方案,比如流转多少最合适,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产出最高?

10

主题

18

回帖

101

积分

初入机械村

UID
631
机械币
87
阅读权限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10: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方适合学习欧美模式
南方适合学习日韩模式
丘陵山区相对和意大利地区相似

知名媒体人、《农业机械》杂志主编刘振营曾经多次提出,根据土地耕作环境,我国目前北方适合学习欧美模式,南方适合学习日韩模式,丘陵山区相对和意大利地区相似。这一理论,在业界已经得到认同。但是,学习并不等于模仿,更不等于照搬照抄。

还是那句话,无论是日韩模式,还是欧美模式,他们如此发展,都有自身的原因。笔者以为,即便我们北方学习欧美,南方学习日韩,丘陵山区学习意大利,也要根据自身特点的学习,研究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总之,笔者以为,目前行业导向的“大农机理念”,有失偏颇。

有很多人觉得,笔者单纯理论的解释也不太具有说服力。实际上,笔者个人的感觉和一些理论数据,确实无法支撑发展大农机是对是错的判断。当然,这个方向性的问题,实际上蕴藏着未来农机发展的无限商机。到底是不是这一会儿事,相信更多的人会选择自己寻找答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机械村 ( 渝ICP备17010994号-1|渝公网安备50022702001048号 )

GMT+8, 2025-1-18 15:44 , Processed in 0.016757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机械村

Copyright © 2012- Jixiecu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